指尖在简历边缘顿了两秒,我深吸一口气,点开电脑里的员工信息库。
系统里没有重名的人,照片上的江浩比记忆里清瘦,颧骨高了些,眼神里带着点刻意的成熟,和四年前那个喝醉酒瘫在沙发上的少年判若两人。
简历最后附的作品集里,几份策划案排版精致,数据图表做得漂亮,但细看能发现逻辑断层,像是东拼西凑的成果。
我皱了皱眉,把简历推到一边,HR刚好敲门进来:
“林经理,这批新人的终面安排在下午三点,没问题吧?”
“没问题。”
我指了指江浩的简历。
“这个人重点关注下专业技能。”
HR应着走了,我盯着电脑屏幕上的团队架构图,忽然觉得有点荒谬。
五年了,居然以这种方式再见面。
终面时江浩是最后一个进来的。
他穿了件不合身的西装,袖口卷到小臂,坐下时椅子发出轻微的声响。
我抬眼,他刚好抬头,目光撞在一起的瞬间。
他瞳孔明显收缩了一下,手不自觉地攥紧了简历。
“江先生。”
我移开视线,翻开评分表,声音平稳得像在念流程。
“请介绍一下你在海外项目中的具体职责。”
他愣了半秒,才磕磕绊绊地开口,说的内容和简历上相差无几,提到关键数据时眼神闪烁,显然没吃透项目细节。
我没戳破,按流程问了几个专业问题,他答错了一半。
旁边的副主管悄悄在桌下碰了碰我胳膊,递来一个疑惑的眼神。
我摇了摇头,在评分表上打了个中规中矩的分数。
团队确实缺人,尤其是能对接海外业务的岗位。
江浩简历上的学历和项目经验,哪怕有水分,也比完全没经验的新人强。
我告诉自己,这是工作,不该掺杂私人情绪。
最终录取名单里,江浩的名字在列,和他一起进来的还有三个新人,其中一个叫周子扬的男生格外显眼。
面试时对答如流,自带的案例分析里藏着好几个创新点,眼睛亮得像有光。
入职第一天,我在会议室开团队会议,介绍成员时特意加重了语气:
“咱们部门只看业绩,不管资历,有想法随时提。”
江浩坐在最后一排,手指在笔记本上划着什么,头没抬。
周子扬坐在第一排,听得专注,时不时点头,笔记本上已经记了大半页。
接下来的日子,差距越来越明显。
让江浩做的市场分析报表,他交上来的版本错漏百出,连基础的数据核对都没做;
安排他对接合作方,他能把会议时间记错,害得对方负责人在会客室等了半小时;甚至有次让他整理会议纪要,他居然把关键决策漏了一半。
我找他谈了三次。第一次他说“刚回国不太适应”;
第二次说“这些杂事没必要太较真”;
第三次干脆低头玩手机,半天没应声。
反观周子扬,接手的第一个项目就做得漂亮。
不仅提前三天完成方案,还附带了一份竞品分析,细节考虑得比我还周全。
部门总监来看项目进展时,我特意让周子扬主讲,他站在投影幕前,条理清晰,面对提问从容不迫,结束后总监拍着我肩膀说:
“小林,你这新人招得好。”
那天下午,周子扬被我叫去参加高层战略会,回来时手里拿着好几张高管的名片,脸上带着抑制不住的兴奋:
“林姐,今天学到太多了!”
“好好消化,以后机会多的是。”
我递给他一杯咖啡,看着他眼里的光,想起刚到这公司的自己。
傍晚加班时,江浩突然堵在消防通道里。
他靠在墙上,阴影把半张脸遮住,语气带着股酸意:
“为什么给他机会不给我?就因为他长得帅会拍马屁?”
“周子扬能接住机会,是因为他有能力。”
我抱着文件夹要走,被他伸手拦住。
“能力?”
他嗤笑一声,往前逼近一步。
“你少装了林微,你把我招进来就是还对我有感情?别以为我不知道,你喜欢我那么多年,从小学时候就开始了!”
“江浩,你弄清楚。”
我停下脚步,抬头看他,声音冷下来。
“录用你是因为团队需要海外背景的人,你的简历符合初步要求。但这一个月你做了什么?报表出错、对接失误、会议缺席。这些和感情无关,只和能力有关。”
他的脸涨得通红,像是被戳中痛处,突然伸手抓住我手腕,力道大得发疼:
“我不信!你要是不在乎我,当年怎么会哭着说喜欢我?怎么会等我一整夜?现在装什么清高,你就是报复我当年没选你!”